400-123-4567

新闻资讯 分类
eta=true半岛电子

  8月8日是北京奥运会开幕11周年纪念日,彼时北京鸟巢烟花绚烂、鼓炮齐鸣,那片夜空,连同11年前奥运赛场的点滴瞬间,被一并镌刻在历史的画卷。但你知道,中国的赛事开幕式之前是怎样的么?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振兴民族体育、重塑国际形象,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体育运动的发展,渐进性地摸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制,并构建了一系列检验与提升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周期性赛事秩序,如全运会、城运会、会、各单项运动会等。自 1959 年我国举办第 1 届全运会以来,共举办了 12 届全运会、9 届少数民族运动会、承办了 2 届亚运会、1 届奥运会等大型国际赛事,伴随着由少至多的运动会赛事的发展,我国运动会开幕式表演的历史演变,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渐进性地经历了团体操表演、文体联姻、文艺表演、全民健身展示 4 种表演形式。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经济、政治体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时代。面临诸多不稳定因素的存在与威胁,各种运动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相继爆发。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文艺、体育活动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而团体操恰好与集体主义精神相契合,主要因为以下三点:

  运动会开幕式表演以规模宏大、参与人数众多为首要特点,如第 1 届全运会开幕式,7283人参与了团体操《全民同庆》的表演;第 2 届全运会开幕式,半岛电子16360 人参与了团体操《革命的赞歌》表演;第 3 届全运会,2. 3万多人参与了团体操《红旗颂》的表演,打造了我国史上最大规模的运动会开幕式表演;第 4 届全运会,16 000 名男女演员参与了团体操《新的长征》的表演。

  用整齐划一的兵操表现我国人民团结一致、将革命进行到底、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第 1 届全运会开幕式团体操表演《全民同庆》,反映欢庆革命胜利、国家独立的主题;第 2、第3届全运会团体操表演各分场名称,采用的就是当时的政治口号,如第 2 届全运会开幕式团体操《革命的赞歌》,其中一场的名称为“将革命进行到底”;第 3 届全运会开幕式团体操《红旗颂》,其中一场名称为“提高警愓,保卫祖国”。

  借用服装的颜色在不同的队形、图案上进行色彩排序与色块组合,如穿插、排列,勾勒出流动变幻的色彩画面,构建视觉效果。表演形式以集体做操为主,并结合队形图案的变化与集体配合动作,如波浪、滚转、卷龙、大片色彩来营造广场表演的气势。

  团体操成为建国初期 1 ~ 6 届全运会、北京亚运会开幕式表演的主流形式,并逐渐升级为运动会开幕式表演的代名词,题材的选择主要集中在歌颂新社会、歌颂党的方针政策,展现当时人民大众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热火朝天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国家的雄心壮志,凸显了特殊历史时期的历史特征。

  我国运动会开幕式表演采用文艺与体育结合的形式,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磨合、渐进性地发展,先后经历了摸索期、成熟期。

  20 世纪 70年代末,中国体育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奥林匹克文化对我国的强势扩张。

  20 世纪 80—90 年代,时逢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中国文化的发展是以解放思想运动为标志”,深刻地影响了运动会开幕式表演的发展。于是,吸纳舞蹈语汇、实践夜间表演、尝试科技元素、实施灯光、舞美等多样化美学实践探索,逐渐成为运动会开幕式表演发展的主流趋向。

  1983 年,第5 届全运会采用了“团体操 + 舞蹈”的表演形式,此时团体操与舞蹈仅是拼盘而已,处于双峰并峙、毫无关系的状态;1987 年,6 运会开幕式《凌云志》是“我国运动会开幕式表演首次实践夜间表演”,8 000 人的灯光背景,与场下火龙、火棒灯表演光影交织、休戚呼应,颠覆了阳光下团体操表演的视觉印象,其辉煌炫彩的视觉效果历久弭新,对运动会开幕式表演发展而论,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节点事件。

  之后,南京、济南、唐山、南宁、北京上海等地举行的各类全国性运动会,相继进行夜间团体操或文体表演;1990 年,北京亚运会开幕式表演《相聚在北京》,该作品独具慧眼地遴选了安塞腰鼓、太平鼓、威风锣鼓等中国民族民间艺术形式。同时,作品中《碧水风荷》一章,创编者吸纳了中国传统的荷花舞的动态,以团体操泼墨式、大手笔的表现手法,将一群荷花仙子时而编织成状若奔涌不息的涓涓溪流,时而汇聚成一潭潭“清泉”。创造了团体操与舞蹈结合的典范,成为人们记忆中历久弥新的开幕式艺术珍品。

  自北京亚运会后,运动会开幕式表演中的文艺元素更加繁盛、体育特色迅速觞落。自此,我国全运会开幕式表演多以文体表演命名,这一状态自 1993 年 7 运会持续到 2005 年 10 运会(表 1)。此阶段,运动会开幕式表演的主要有以下特点。

  表演题材的选择发生了重大转向,逐渐偏向民族民间舞蹈、民间艺术形式。以北京亚运会开幕式表演《相聚在北京》大量遴选中国民族民间艺术形式为标志(如安塞腰鼓、太平鼓、威风锣鼓等),之后的多届全运会开幕式表演,均呈现了地方特色的民间文艺形式,如第 8 届全运会鼓舞、9 运会广东特色的舞狮。

  主要外显在舞美、灯光方面的发展,以此渲染出醒目的背景、场景、色彩等效果。同时,提升了运动会开幕式表演的现代感。此时,开幕式表演不仅呈现出体育与文艺相伴、更凸显出体育与科技结合的时代趋势。

  此时,我国大型运动会开幕式表演,主要由文艺创编人员为主导。除吸纳舞蹈元素外,领唱、独唱、合唱、对唱、独奏等形式,也步入运动会开幕式表演殿堂。在此基础上,文艺表演的舞台也搬入了运动场。如 2005 年,10 运会开幕式表演《时代交响》,首次采用了超大型中心舞台,中心舞台里面设置了许多机关…,如可升降系统、水雾系统、水调节系统及大型道具的变化。

  21 世纪,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经济迅速崛起,我国运动会开幕式表演演变成了耗资巨大的、豪华型的文艺表演。如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美丽的奥林匹克》、2009 年第 11 届全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和谐盛世齐鲁情》、2011 年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启航》。此时,运动会开幕式表演进一步综合化、艺术化,同时开幕式表演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

  在追求创新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及我国经济与科技的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借势于科技的魔幻力量,拓展新的表演形式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点,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中的 LED“画卷”,11 届全运会的“视频碗”、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表演中的8 面巨幅 LED 彩屏。

  奥运会开闭幕式表演主要用来展示举办国的文化,这是已故的前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对奥运会开闭幕式的定位。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总导演张艺谋,遴选了极富中国品牌的文化符号,如画卷、活字印刷、戏曲、丝路、礼乐、太极,给观众展现了一幅史诗般的历史文化风景。第11届全运会,山东展示了孔庙、孔子的画像、黄河、奥运扬帆、济南的荷柳等山东地域特色的文化...,奥运会开幕式成为举办国全面展示国家形象、塑造国家品牌的平台。

  开幕式表演中除去以人组成的队形、图案等写实景观外,依赖科技虚拟的图像景观是一道醒目风景。对在有限的时间里,统绘举办方悠长、宏大的历史文化画卷,依托科技再现历史文化符号、以影像的方式呈现视觉景观,当然是条极佳的路径选择。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借助长 70 m 的 LED画卷,虚拟出了岩石、陶瓷、青铜器等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图像符号。11 届全运会开幕式《和谐盛世》蓄势而发,一只可以变形的“视屏碗”,被高空威亚悬挂在运动场中央,PG 灯光将运动场 20 000 m2的地面虚拟成千变万化、美轮美奂的地景图像。

  2010 年,我国 GDP 超越日本,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08 年,中国成功举办第 29 届奥运会,为世界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开幕式表演,经济与体育领域取得的成就,使一个崛起的大国,渐进地重拾了自近代以来由于国力的衰败而缺失的从容、自信的心态。在开幕式上也开始释放与行使自己的线 届全运会开幕式表演本着简朴、节俭的原则,4 个篇章的全民健身展示包括健身操、第 9 套广播体操、太极武术、队列操,昭示着开幕式表演体育性质的回归。

  我国全运会开幕式表演展演部分的时间无统一的规定,往届展演一般都持续 1 h 或更长,12届全运会开幕式表演展演部分的时间大幅缩减,时长仅 24 min,简洁、明快,减轻了观看时的冗长之感。

  自 90 世纪 90 年代 7 运会始,我国全运会开幕式表演,大多选择成本投入巨大的夜间表演,持续近 20 年后,12 届全运会峰回路转,重拾日间表演,仅供电照明这一项便节约可观的经费。

  自 1990 年北京亚运会后,我国大型性运动会开幕式表演多采用文体表演、文艺表演的形式,与世博会等他类庆典活动趋同,体育特色暗淡,运动会开幕式的“身份”特征模糊。因此,针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有学者诟病:奥运会属于世界人民,开幕式表演却与世界运动史无关。12 届全运会开幕式表演 4 个篇章的内容,全部源自体育领域,不折不扣地回归了体育本色,昭示与高扬了运动会开幕式表演鲜明的“身份”特征。

  [1]吴欣,黄宽柔.我国运动会开幕式表演嬗变历程与未来发展趋势——兼论第12届全运会开幕式表演特点及合理性诠释[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0):32-38.

  [2]王丽. 现代大型运动会开幕式团体操创编与发展趋势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

  [3]牛静. 论现代奥运会开幕式的历史演进[D].北京体育大学,2007.

官方微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