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4567

新闻资讯 分类
半岛电子淮安唱响文艺院团高质量发展一出“好戏”

  淮安市文化艺术中心成立7个多月开展惠民演出数百场,涟水县淮剧团被业内誉为淮剧艺术“涟水现象”近年来,淮安坚持守正创新、自信自强,积极探索实践、先行先试,有效破解了基层院团生存发展的困境,走出了一条符合地方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

  那么,文艺院团高质量发展一出“好戏”如何唱响?淮安给出了答案:为人民而歌,与时代同行,因人才而兴。

  “我感觉这就是我们身边的事情,真的很感动。”“看着看着就被花喜鹊深深地感染了。”许多观众在观看涟水县淮剧团表演的“村官三部曲”第三部《村里来了花喜鹊》后,这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共鸣。

  情感共鸣,源自贴近贴心。2010年起,涟水县淮剧团开始聚焦农业农村发展主题,陆续推出现代淮剧“村官三部曲”,生动讲述了大学生村干部常萤萤、留守村干部陆二黑、扶贫村干部花喜鹊等主人公心系“三农”、帮助群众增收致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感人故事。

  这实际上是淮安文艺院团工作坚持为人民而歌的一个缩影人民是主角、采风走进农家、表演坚持“土味”,真正让老百姓觉得好听好看、真切真实、可知可感,实打实地把“人民”二字镌刻在艺术中,做到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怀。

  人民是主角。近年来,淮安文艺院团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充分发挥基层文艺院团和文艺工作者身处一线、紧贴群众的优势,深入挖掘来自基层的真实故事,推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蕴含精神力量的优秀文艺作品。采风进农家。坚持到农家体验生活、寻找故事线索,主创人员扎根镇村采风采访,演职人员走进农家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认真揣摩角色。“土味”引共鸣。表演中,真正“说农民的话、唱农民的腔”,用贴近群众的“土味”作品引发共鸣,在浓浓的烟火气中贴近老百半岛电子姓的心。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淮安市文化艺术中心去年12月8日正式揭牌,江苏省淮海剧团、江苏省长荣京剧院、淮安市淮剧团、淮安人民大会堂、淮安市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中心5家单位强强联合,融合创新,构建“三团一堂一中心”新格局。不到7个月的时间,该中心便取得了一份值得点赞的成绩单:省淮海剧团创作排演大型现代淮海戏《荡湖船》,《借靴》剧组参加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全国地方戏展演;省长荣京剧院创排的大型现代京剧《杰出楷模周恩来》参加第四届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展演,创排的“恩来系列小戏”《春风化雨》入选首批“江苏省小剧场精品剧目”;市淮剧团创排的“运河三部曲”第一部《村官八把手》参加2022年紫金文化艺术节新创剧目展演评比,获得优秀剧目奖。

  改革创新形成了合力。通过改革整合公共资源,根据剧种演出需要,合理配置专业演职人员,整合舞美、灯光等后勤保障力量,实现人力资源效能最大化,推动资源配置更高效、演职人员安排更合理、优势力量更集中,为艺术精品创作创造了更好条件。

  改革创新激发了动力。改进演出激励机制,实行重大主题创作项目制,建立重大主题剧目创作审查机制,保证了创作质量。

  改革创新保持了生命力。对传统表演程式进行创新,在唱词、编曲、舞美等方面吸收现代文艺元素,使传统戏曲戏剧艺术更切合现代人的欣赏需求,将带着强烈时代气息和浓郁生活情趣的新生活展现在舞台上,让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活生动。

  5月10日上午,第二期淮安文化“名师带徒”行动拜师仪式举办。拜师仪式在首期“名师带徒”行动名师许亚玲带来的淮海戏《海棠花忆》中拉开帷幕,她的精彩表演赢得阵阵掌声。拜师仪式上,杨凤一、杨秀英等名师分别与淮安本土戏剧工作者结对,培养高水平文艺人才。

  近年来,淮安着力从制度和机制建设入手,不断完善文化人才梯队培养机制,有力促进院团始终保持良性可持续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名师带徒”育才。加强编剧、导演人才培养,持续开展“名师带徒”行动,形成名编名导带高徒的良性育才机制。实施“江苏省长荣京剧院人才培养计划”“西路淮剧传习计划”,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方式,加大对青年演员培养力度,全面提升演职人员的业务素质与表演能力。

  “专家智库”引才。邀请国内一线文艺领军人才全流程指导淮安年度重点文艺项目生产,精准把关把脉把向,形成“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出品”的良性生产格局。结合各院团特质加强对上对外沟通,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参与策划、编写,给予指导。打破行业壁垒和体制障碍,探索采用剧组制形式,吸引著名编剧加盟,补齐编剧的人才短板。

  “实践实战”成才。推动重点培养的编剧、导演在火热的基层实践中汲取创作养分,在参与剧目创排演全过程中提升创作水平。

官方微信 关闭